液動下開式堰門臨沂吊裝現場
8月的臨沂,驕陽似火。在城區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的施工現場,一臺15噸級汽車起重機正緩緩展開鋼鐵臂膀,將重達10噸的液動下開式堰門精準吊裝至預定位置。這個看似尋常的施工場景,背后卻凝聚著中國水利裝備制造與施工技術的重大突破。
在吊裝現場,橙黃色的堰門主體在陽光下格外醒目。這種由無錫浩潤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堰門,采用液壓驅動下開式結構,門體由優質不銹鋼304材質10mm板材焊接而成,表面經過噴砂除銹和環氧煤瀝青防腐處理。與傳統堰門相比,其獨特的"液壓缸+鉸鏈"聯動系統可實現0-90度無級調節,流量控制精度達到±5%。現場技術負責人介紹:"這套系統配備PLC智能控制系統,能根據上游水位自動調節開度,汛期時可完全開啟形成無阻水斷面,確保行洪安全。"
吊裝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堰門與預埋件的對接。施工團隊采用了"三維激光掃描+全站儀復測"的雙重定位技術,將誤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。記者注意到,堰門底部橡膠止水帶與混凝土底檻的接觸面經過特殊打磨處理,據浩潤公司技術文檔顯示,這種三元乙丙橡膠密封件使用壽命可達15年以上,能承受0.1MPa的水壓而不滲漏。現場監理工程師表示:"這種密封設計解決了傳統堰門常見的邊緣滲漏問題,每年可減少約20%的水資源浪費。"
在液壓系統調試階段,技術團隊展示了其應急功能。當模擬斷電情況時,備用蓄能器可自動釋放能量,確保堰門在30秒內完成緊急關閉。該系統還配備雙重位置傳感器,實時監測堰門開度并上傳至云端監控平臺。項目總工指著控制柜介紹:"通過4G模塊,管理人員手機APP就能遠程控制,這在城市內澇應急調度中尤為重要。"據臨沂水利局資料顯示,該市將在3年內改造28座類似閘門,整體提升城區防洪標準至50年一遇。
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同樣引人注目。吊裝作業采用"一點三員"制度,即每個吊點配備信號工、司索工和監護員。所有人員均佩戴智能安全帽,內置的UWB定位芯片能實時監測與吊臂的安全距離。項目安全總監展示的監控平臺顯示,當人員進入危險區域時,系統會同步觸發聲光報警和起重機自動限位。這種智能化管控手段使該工程連續保持"零事故"安全生產記錄。
在環保措施方面,施工方創新采用"移動式圍堰+泥沙沉淀箱"組合工藝。兩臺大功率潛水泵將基坑積水抽至三級沉淀系統,經檢測達標后再排回河道。現場設置的揚塵監測儀顯示,PM10濃度始終控制在80μg/m³以下。這種綠色施工模式獲得了山東省住建廳的專項推廣。
夜幕降臨,調試成功的堰門在景觀照明下緩緩沒入水中。據悉,該工程竣工后,配合新建的智慧水務系統,可實現流域內23個控制節點的聯合調度,使城區防洪響應時間縮短40%。臨沂市水務集團負責人表示:"這種液動下開式堰門的成功應用,為北方缺水型城市的雨洪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范式。"隨著更多智能水利設施的投用,這座城市正書寫著人水和諧的新篇章。